搬到哪新民晚报订到哪本报读者服务日

发布时间:2023-4-19 10:28:44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今天上午,新民晚报联合App“订了么”开展的便民收订暨“新民晚报读者服务日”活动在嘉定区清河路嘉定镇街道双拥广场(登龙广场)举行,现场虽然风冷雨淅,但读者依然情深意切。多位顶风冒雨来到现场的读者坦言,一直订阅新民晚报——到哪里就把新民晚报订到哪里。

上海时刻

,赞28

一早来到现场的读者张闻晓今年已83岁。一眼看到活动现场的新民晚报订阅点,就自言自语:终于找到了!原来,他离登龙广场还有一段路,前几天得知今天将在这里举办的活动后,就决意过来。

“我一路走,一路问,就是为了到这里订新民晚报。”张闻晓说,他以前住在普陀区长风公园边一个小区时就订新民晚报,这几年搬到嘉定住后,继续保持着订阅新民晚报的习惯,“新民晚报内容丰富,文字接地气,我喜欢看,不管我搬到哪里,都会继续订下去的。”

同张闻晓一样从中心城区“订”到嘉定的还有82岁的读者钱奎真。他穿着雨衣赶过来后告诉记者,他原来在长宁区一个研究所工作时就开始订阅新民晚报,在嘉定居住后,依然每天都看新民晚报,“我每天都要把报纸从头看到尾,至少要看一个多小时——看晚报既能知晓国家大事,也能了解民间小事,看着看着,生活就充实丰富了,就不会与社会‘脱节’了。”

而另一位82岁的读者周鹤林,不但自己来,还带着老伴、儿子和12岁的孙子一起来了。“我们三代人都来了。”周鹤林是上海本地人,他说,原来上学时就订阅新民晚报,到安徽等外地工作后,就把新民晚报订到了外地,“那时,虽然要隔一天才能收到新民晚报,但只要能收到,就非常开心,新民晚报是上海的‘符号’,一直帮助我了解上海,每次收到新民晚报,就特别亲切。”回到上海后,周鹤林继续订着新民晚报,他的家人也跟着他一起看新民晚报。与他所说一样的是,他孙子说,经常也会看新民晚报。

今天早上,祖孙三代晚报读者讲述与晚报的情缘新民晚报记者张龙摄

活动现场,即使下雨,90岁的王立霞也久久没有离去。她说,儿子、女儿、女婿等晚辈看到她很喜欢新民晚报后,就抢着为她订,“看新民晚报能了解时代,增长知识,增加与其他人交流时话题,与晚辈交流起来也没什么代沟,更能帮助我养生,帮助我远离老年痴呆症。”

记者在现场采访也了解到,嘉定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大餐既“接地气”,又“高大上”。其中,遍布12个街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就有多个。而“我嘉·邻里中心”,已建成14个。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要建66家“我嘉·邻里中心”。

由新民晚报联合上海邮政“订了么”App开展的公园便民收订暨“新民晚报读者服务日”活动将于12月4日(周日)9时至15时在虹口区鲁迅公园(四川北路号)举行。

届时,新民晚报读者服务团队将与本报读者面对面交流,医院专家、医护人员也将现场为本报订户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

现场订阅年全年《新民晚报》的读者,均可获赠《新民晚报》叠加订阅礼并参与抽奖,有机会抽得限量版新民文创礼盒、智能音箱、日用品等现场奖品。

服务全方位

订阅零距离

“读者服务日”期待您的参与!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罗水元

编辑:施雨

新民晚报新民晚报是一张有温度、有力度、有维度、有尺度的报纸。年始于南京,后长期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是中国内地创刊时间最早并至今连续出版的一家报纸,日发行量万份。

篇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baoneirong.com/wbbj/15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