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教24届的第一课middot初体验

发布时间:2021-12-17 20:02:52   点击数: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由于疫情反复,入学教育推迟。在这两周中,熙敬书院为24届新生们布置了两期阅读银杏时报并撰写读书笔记的任务。第一期作业已提交完毕,我们有些想说的话,也看到了不少想和大家分享的优秀作业(已征得作者同意)——

前言

这是两只23届虎鲸致24届虎鲸们的一封信。

大家好呀,见字如面。在各位真正踏进北大附中之前,幸有“信件”成为我们之间的联系。入学教育是北大附中教育的重要部分与第一步,是磨砺、也是学校给大家时间与机会去掌握生存方法,更是你们与这里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的开端。然而在颠簸的时间洪流面前,发生了疫情这样的事情、不断对我们造成影响,因此与大家有了很多线上交流的时间。虽然“线上”难免与“(通过网络)社交”挂钩,与一些同学的生活方式、社交理念相违背,但机会与改变就在眼前,请大家尽量将其抓在手中,在经过体验、了解、博弈、平衡后让其成为自己的“手牌”吧。

24届的同学们在进入北大附中后,开启了入教的第一课:银杏时报的阅读。我们看到大家都积极提交读后感,有了不少收获与感悟。同时,很高兴看到了同学们对学校赛事与书院活动的热情,很多同学都提到了熙敬书院特色的庙会、假期总结与戏剧节等活动,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与希悦任务下老师们的留言一样,这也同样是师生之间相互反馈的一环。

活动目的解读

听听学长学姐们怎么说吧

体现翻转课堂优势

本次活动主要想体现翻转课堂的优势——反馈及时。同学们可以看到教师、学长对于作业的评分和评价,也可以欣赏别的同学的优秀作业。尽管有不可避免的微小主观色彩在,但翻转课堂的反馈机制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参考他人、反思自己的渠道,同时,这种留痕的反馈不仅便于保存,还与过程性评价紧紧关联着。

教师们给大家进行了用心的个性化评价,提出同学独特的问题与优势。并重个性化与共性问题的辅导。尤其是在入学教育线上期的任务模式中,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份作业提出不同的角度。毫无疑问,无论是写作业的人还是看作业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叶子”,独特性在这种反馈机制下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尊重。

在开学后的学习中,同学们的课程大都会延续这种模式,希望大家能在入教的时候就适应这种北大附中独特的模式。在一个多元的学习空间中,每个人都需要辨别、选择前进的方向。

书院制与学长制对同学们的关怀

作业由书院督导以及学生共同批改与引导。并且我们也在用心撰写个性化反馈与整体的反馈,让各位同学有更好的改进方向。

先简单说一下我的一己之见,感觉部分同学面对这些入教作业和问卷,有些太“当成中考作文来写”了。但这一百份作业收上来,不是为了让世界上多出一百份报纸概括,在个人感想的部分体现出理性思考或感性体验,才能展现出你更加灿烂的一面。而更加有关个人的部分(第二部分),大家也可以释放出一定的个人风格来,在作业要求的范围内寻找自己的舞蹈的落脚点吧。

北大附中的“师生”体系是庞大而驳杂的,不仅仅是作为入学教育项目组的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教师”的身份,我常常在这所学校里从不同的人们身上受教,乐于了解更多、乐于看到他人说到或深入浅出或犄角旮旯的知识时闪闪发光的样子,有22届的同学借用生物教室在放学后举办了有关东亚民俗信仰文化的座谈会、银杏讲坛的聚光灯温柔地照亮一位位同学、一次次分享活动在校园中流动着。“教与学”从不止息,一如生命力量的长河。

这件事情从不需要什么规范或长篇大论,“人人皆可为师”已经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也正因此,同学们与在学校任职教师的人们的关系很“别具一格”。同龄人与同龄人之间不分先来后到的关系,青少年学生与各位老师的关系,不同的关系同时存在让平等、相互尊重、随和相互渲染。

书院作为一个远大于班级的集体,虽然人数上是变得多很多,但更多是给了我们自由的相处空间——因为空间很大,人与人并不是在社交关系中必须挤在一起。很多新生都会以为书院就是大一号的班级,但其实不是,书院制并非像圈养绵羊一样用栅栏划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区域并彼此隔开。北大附中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学校,每一个人都必然身处在集体中的同时,书院与书院之间的关系也绝对比“去隔壁班串个门”更深:无论是社团还是各种跨越书院的课程,都给了同学们彼此合作的机会,当你们共同完成一个作品、一个项目、一次研究时,并不会区分对方的书院,影响大概也就是可利用的资源会更多而已(或吐吐苦水、听听其他书院的新闻);在书院的层面上,不同书院的项目组也会有联系,合作时需要共同协商、凑到时间需要遵守约定、一支球队不能一直自己跟自己练……从大到小,大家一起和谐发展。

自由并不代表书院内部的联系不紧密,刚入学时有入教组,高一新生的第一个学期有obs(oldbrotherandsister)相互陪伴,书院工作更是不分高一高二、一起进行。我们书院不讲究前后辈等级文化,只是好巧不巧并不在同一年入学而已,书院里的大家都是一起成长的伙伴。可能真的很难用简单的话语说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人的生活握在自己手中的那一部分,无论咸涩还是明亮到睁不开眼睛,最终都化为一句“云在青山月在天,光明在熙敬。”

想对大家说,书院是你们的养分与空间,而不是你们的界限,未知未踏与更前方都属于大家自己。

熙敬印象|第二期·鲸海波澄

作业情况解读

听听判作业的老师怎么说吧

作业整体情况

93人中,以5分为满分,其中61人满分(按要求完成,其中22篇优秀作业),20人3分(作业完成不完整,只完成了阅读笔记或阅读感想),12人0分(未完成)。

总体情况:读了,有了解、有收获和感悟,对学校的赛事和书院活动很有热情,特别是提到熙敬书院的庙会、假期总结、戏剧节等活动的同学非常多,可见同学们对书院的热情,大概也有部分原因是,面对一个几乎未知的地方,会不自觉地寻找、注意“熙敬”二字——将会久久陪伴自己的书院,会是什么样子呢?但老师们觉得总体而言,感性体验较多,理性分析较少,部分同学能够联系自我发展,但部分同学论述比较空洞,这是未来需要加强的。

作为一名学生,我也理解同学们喜欢“按自己那套来”“自行发挥”,可能不喜欢“条条框框”式的指引,但对老师们来说,教育不能是空想,哪怕以对学生们的爱和炫彩天空为根基,作为师者,依旧需要去引导学生们养成成长性思维。而且,阅读成果的人并不只是赞扬理性与思考,他们同时也会被感性的灯花夜雨所感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舞姿,我真的很喜欢看到不同的大家因共鸣之处而受到触动,也很喜欢每个人分别注视着什么光芒。喜欢大家独自绽放,也喜欢大家用合作来触碰更深更远的波涛。

什么是优秀作业?

具体清晰地描述收获,有较为深入的自我剖析与自我反思;对附中的培养目标、模式描述准确,意义阐述较为深入准确。最重要的是理性思考,有自己的观点,论证有条理。

此外还要强调,优秀作业评判也有一定主观性,一些同学写得也很好,可能没有被选为优秀作业,大家不要有太多想法,长期来看,金子总会发光的,注重自我的提升才最为重要,而非一次作业的“优秀”标签。

这是一次作业的标准,上高中后,我越来越切身感受到从“定性”到“定量”的困难,但同时我们也确实需要一种尽量精确的“秩序”来完成教学目的。不说别人,还是可以简单说说我自己的想法的,我认为入学教育必然不可能“做到太多事”,但是我们这群人必须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到更多事”,入教是入学时的教育,是让大家知道新旧变化、新旧环境、新旧自我认知等等之间区别的机会。在知道-理解-认同的链条中,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对于进入熙敬的同学们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尽我之力给24届的大家一个最好的开端。

知道,就是简单地遇到一件事,大部分新生现在还没有与过程性评价、绩点(GPA)、DDL肉搏过,以一次含有过程性评价、但没有特别的压力的入学教育为与“优秀作业”的初见,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大家能够开始“对我来说,优秀作业是什么?”的思考,就是我们的愿景。因为早一点开始形成自己的步调,确实不那么容易被压力压垮。

(大家都是伟大的压力社会生存者!)

作业出现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致作业完成不完整的同学:

「扣掉两分的原因是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可以再去看一下任务要求,需要提交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每一篇的阅读笔记,二是基于1-8期的阅读感想。你的作业里二者少其一,所以要扣掉两分。相信你不是有意选择性完成,而是阅读不细、或没有仔细阅读的习惯,那这就是附中给你上的第一课。信息社会,对于信息的解读至关重要。」

致未完成作业的同学:

「同学你好!非常遗憾没有看到你的第一份作业。

不交作业的原因有很多:认为作业没有价值、拖延症或行动力不足、忘记了提交时间、没有学会或还不习惯在信息化平台提交作业……这些原因都有可被理解之处。

但在北大附中,要明确的是,不交作业也是有明确的后果的——那就是被扣掉相应的过程性评价分数。这些过程性评价分数累加起来,会形成你的总分,而总分会对应你的绩点,总分不及格是无法获得北大附中普通文凭的。

这可能与你的初中生活并不一致,特别是在初中,可能只有考试成绩计入总分,总分也不计入学分。在北大附中,是有十分明确的学分制、文凭制和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的。

当然,北大附中的培养不只是通过评价进行,这样就是简单的筛选,北大附中的理念是教育与评价相结合。入教组的学长学姐会提醒你完成第二次作业任务,入教期间也会督促大家按时完成作业任务。正式入学以后,你将在学科教师、导师的指导和督促下自主完成学业任务,或与课程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你仍然无法完成作业任务,可以申请与导师共同制定提升行动力和习惯方面的个性化目标。

按要求完成作业任务是北大附中学生的底线要求,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你一定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在北大附中的三年之中,你们的初速度或有些许不同,但三年的长跑中,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加速度,即你的进步。

期待收到你的下一份作业,让我们看到你惊人的加速度吧。」

写在最后

这次作业由夏一凡、张志豪老师,以及一些学长学姐批改。大家可以在希悦查看评语。后续入教组和老师们将会继续陪伴大家成长,虽然尚还不知道会开出什么花来,但熙敬的光明,已在照耀。

成长的开端,未来的无尽。

写在最后的最后

应征老师对我自由发挥的期望与同学对这个笑话的良好反应,想在最后给大家讲一则有些寓意的小文字游戏。

内卷involution

那么“外卷”是什么呢?对应的英文是evolution。

evolution是进化。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只要你在大环境下,收获新的东西,你就进化了!

希望各位在抱怨大环境内卷的同时,审视一下如何在内卷的环境中做到有所收获,从而让自己进化了吧~

优秀作品展示

小寒

——张子赋

——黄溪佑

剧组中每一个人都有着应尽的职务,也为戏剧节付出了巨大努力。对于组内人员,这里充斥着他们对戏剧的热爱与热忱;对于台下的观众,无疑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与美好的回忆。编剧、演员、灯光、道具,精彩的演出背后是他们夜以继日的尝试与努力,“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体现在这里了。戏剧节的顺利开展不仅依托于演出的顺利进行,校内各大社团也功不可没。他们会为戏剧节提供场地、技术的支持;为演员们拍下精彩瞬间;为每一部戏剧撰写剧评;也负责组织最终的评选。是台上台下,幕前幕后的人员共同支撑起了戏剧节。也正是多方势力的齐心合作,让戏剧节成为传统,让戏剧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

——沈娅彤

这一篇详细的介绍了戏剧节(至今)的历史。每一位同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分和自己的荣耀,更是为了所有的队友和整个书院。每一位剧组成员都不遗余力地为戏剧节的演出做着努力。正是每一个人的付出才铸就了精彩的戏剧节表演。红砖社团还通过影像记录下了戏剧节中的精彩时刻。导师们竭尽所能的指导,同学们在台下努力的训练,最终的呈现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戏剧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比赛或演出了,更是北大附中团结拼搏精神的最好体现。这届戏剧节的主题叫做“重塑经典”,将之前的精彩剧目经过改编后重塑,是一种很好的传承。

——李优扬

大寒

庙会虽小,却让很多人的闪光点被放大,让很多人的想法在这里得以实现,无数次的执着,换来的是美好的结局。

——宋佳琳大寒

这期银杏时报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北大附中学院的培养理念和各个书院的特点,其中最感兴趣的是熙敬书院的熙悦庙会。提到庙会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热闹和快乐,但是负责人对庙会从头到尾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庙会。这需要应用到的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从策划到布置再到最后的收拾场地,其中的辛苦以及成就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切实感受到。同时,这也让我意识到应该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刘睿涵

立春

在这一期行知学院的板块中我了解到了bdfz多元又有趣的生物课程。在这里同学们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的深度学习来获取新知。在果酒的实验中,同学们经历了辛苦的动手制作过程和观察统计过程;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们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同学们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完善并反思。在STAD的相关课程中,大家通过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努力和角逐,也可以不断探索出新的思路。这些模式就像是初中生物的实验探究题的现实版,在动手操作的严谨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得到知识,这是高中生活中令人无比期待的部分。

——王峻涵

雨水

博雅学院创意写作工坊的“雨”系列使我受益匪浅。“或许一切的结局都是变成雨”“雨辰”“雨给我带有安全感的困倦”……雨是故事的背景,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生命”紧密联系。当我一行一行看下去,揣摩着作者的文字,不禁为其精妙的构思而喝彩。我第一次意识到,一滴滴雨水能够浓缩如此丰富的含义。《Collage》这一篇不长,但对雨的描写十分立体,颇有教益。从声和光两个角度写,通过“在声音的池塘里泛起涟漪”“对面的楼体反着商场霓虹灯的光”“发光的城市照亮了乌云”“一切景物黑白失调”等等短句,把这场雨变成了一幅写实的画。

——段易简

在这一期行知学院的板块中我了解到了bdfz多元又有趣的生物课程。在这里同学们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的深度学习来获取新知。在果酒的实验中,同学们经历了辛苦的动手制作过程和观察统计过程;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们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同学们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完善并反思。在STAD的相关课程中,大家通过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努力和角逐,也可以不断探索出新的思路。这些模式就像是初中生物的实验探究题的现实版,在动手操作的严谨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得到知识,这是高中生活中令人无比期待的部分。

——王峻涵

惊蛰

自从进入了北大附中,第一次了解到独特的书院制度和BBS制度,就喜欢上了。不仅是因为那种新鲜感,更是因为“自由”“自治”“同学”的标签深深吸引着我。录新年视频这种想法真的很棒,即使是假期也能像工作日一样成为同学生活的一部分。

——孙卉暄

春分

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去往何方?”这个我在中考后才想到的问题。它告诉了我们一次失利并不代表什么,在这个时代里需要的是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行动的能力。有了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能力,再加上实施自己意志“真能做”的行动力,不只是学习,他们会找到自己光辉的前程,人生不只是学习。人的生活才是学习的意义。

——张容嘉

清明

印象最深的是树人学院为北大附中六十周年做的“程序绘校园”。虽然我对程序编程类接触比较少,但是看完那个两分钟的展示视频之后,我还是深有感触。他们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观察,并用技术的视角去看校园,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好像整个北大附中,不管人或事,都被浓缩在了里面。

——刘浥尘

清明谷雨的时报的主旋律是学习党史,缅怀先烈。正好我妈是某银行员工,对这方面非常了解,这两篇时报引发了我对党史的兴趣,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国共产党一路以来的艰辛历程,之后我又去看了一些我校的优秀演讲稿。总而言之,这两篇时报让我学习了许多红色知识,了解了红色文化。

——祁鹏文

谷雨

在这一期的银杏时报中,老师与同学们分析了图书馆借书人数减少的原因。图书馆老师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图书馆的书籍比较陈旧,借阅量大的初中部转移到新校区,同学们习惯了在线上借阅电子书不再经常来图书馆借书。

现在在各个图书馆借书的人都变少了,我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第一,现在购买书籍变得便捷且比较便宜,所以当人们想找一本书去认真阅读时往往会选择买书。第二互联网搜索引擎越来越发达,当人们不想整本书阅读,而是想查阅某个概念或某个资料时,会选择在网上查找而不是去图书馆查找。但图书馆仍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可以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阅读的场所。从书架上拿一本书名和外观吸引人的书,找一个位置静静地坐下,看一会。感兴趣就将它借回家继续阅读,不感兴趣就把它放回书架的森林之中。这是一种发现新的好书的方式。同时,在书架的密林中散步并探寻宝藏,也不失为一种高雅的乐趣。

——李星辰

学生们总是会说在北大附中被迫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选课,走班,形形色色的课程和学分的排列组合,还有数不清的活动,学生要面临各种问题,必须自己主动去解决。很多学生会说,在北大附中,社交是很重要的,这样才好办事。当然也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于是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埃尔顿

整体感受

私以为,银杏时报展现了极为立体的一个附中。当我的食指滑动一次鼠标却仍触摸不到引用文档底线的真实,首先想到的是“字真多啊看着肯定老累了”,紧接着便是对大量信息的接收与思考,进一步推翻“首先想到”的印象。文本的第一行或底部总会有“以上正文内容由XX书院学生撰写”或者其他的小字备注,这看起来挺不起眼的,引用文字的必备说明罢了,但可以看出:每期时报也像一副拼图,是由很多人一起努力写就的。把一张时报放在地上,让参与撰写的人们站上去,大概也有礼堂屋顶那么高了(纯属玩笑)。这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却偏偏触动了我。

——段易简

我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知识不应由别人嚼碎了摆到你面前,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以行知生物课中果酒制作项目为例,历时7周时间,同学们从预习,实验到总结展示,一条龙下来,都当了“科学家”。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为同学们做实验提供了不少帮助。若老师只是告诉你一个概念,那么你可能理解得并不透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加以实践,与同学通力合作完成项目,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收获较全面。

——王荣章

新开“师者言”栏目让我对导师的工作与日常的思考有所了解。对于学习观的认识,导师总结出最典型的两种态度——生活主导学习还是学习主导生活。而背后生活与学习可以互相融洽的本质却并没有很多同学认识到。更好的学习思维习惯的养成让反思更深入一步,不盲目学习、选择整理和思考来达到更高效率。

——吴方雨

从时报中,我看到了学校坚持多元自主的发展理念,鼓励我们探索尝试。从寄托每个附中人青春记忆的戏剧节、到未名学院帮助同学学习成长、学校鼓励支持新的体育文化、再到公共说理议事会的集思广益,从各个方面培养我们成为合格的公民。让我感受到学校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吴俊良

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定义往往是抽象而晦涩的,亲身进行实践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当我们真正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了结论,理解了概念之后,才真正地掌握了知识。这种知识不会被轻易忘记,就算知识被遗忘,实验中收获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也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在rookie的提问中,我曾谈到了“学生的价值”。看了银杏时报,我再次体会到了:学生的价值,在于不断探索,迎接挑战收获知识,同时培养敢于创新敢于追寻的精神,从学习中收获收益终生的能力。

——李星辰

每一次老师们写成汇报的文章和教学方案都是老师们心血的结晶,也是高中生活中最平凡的日常。我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因此特别留意古文教材的编写内容。这本次教材的编写中,我看见老师们一路不断的讨论、修正,从内容的筛选到排版的调整,给了我特别深的感悟。我作为学生,也是教材的使用者,从来没有留意过教材的排版,问题的设置和内容的用意。这个内容不仅让我更能体会老师的辛苦,同时也给了我学习上很大的启发:下次使用教材时,可以用编者的角度思考,编者想让我们学习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这样不仅能够更轻松的完成学习的目标,也能更有目的地查漏补缺,掌握重点。这是这一部分内容给我的最大收获。

——臧乘

银杏时报让我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了北大附中。在阅读后,我眼中的北大附中不再只是抽象的“自由”,而是真实、有趣的学习生活。

——郭鹏飞

当我喜欢上这份报纸后,我开始探索报纸之外的东西——我的新学校,学校是什么样的,从报纸就可以看出了,在我印象里校报从来都是老师们编出来给家长或准备报考的家长看的,但这份报纸,我能感觉到是学生写给学生看的,而且贯彻了“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目标。最吸引我的是议事会模块,可能是我初中从来没有经历过,当我看到学生们用严谨的逻辑自主制定规则时,我便对学校“自由”的氛围着迷了,

——李锦麟

附中各色各样的作业,像寒假的交流小组,除了可以加强学习之外,还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是人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能和同龄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喜好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吧。

附中的活动,可以让我们将自己平时施展不上的才华全都发挥出来,也能锻炼与人的为人处世和一些必备的技能。

总之,这样的生活,能在里边发掘出很多道理,也能交到很多知心的朋友。

——彭乐诒

读完这么多银杏时报的栏目,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第一篇师者言——张志豪老师的“系统地反思学习”。而它从那么多栏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就是令我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因为我就是一个“生活主导说”学习观的人,前段时间一直苦于不能找到生活和学习的平衡,而这篇报道醍醐灌顶,让我开始系统地反思,获益匪浅(也难怪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栏目)。

——童晗宇

结语

银杏树还在绿色的季节中努力生长,入学教育即将正式开始,期待大家——每个人的未来。那未来就在前方。

文案/文中列出的同学+两位热心的熙敬书院虎鲸

排版/陆广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baoneirong.com/wblm/13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